962.2M 2021-10-07
首爾特別市鐘路區栗谷路10街21
+82-70-4403-0033
以小巧可愛的庭院和簡約幹練的室內裝潢聞名。招牌菜是義大利燉飯。位於首爾特別市鐘路的西餐廳。
966.5M 2024-03-04
首爾特別市鐘路區鐘路99
首爾首座近代公園,原是建於1467年的圓覺寺,1897年改建成公園。作為1919年3.1運動的發祥地,為韓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場所。園內有曾是3.1運動中心的八角亭、圓覺寺址十層石塔、圓覺寺碑等文化財,以及3.1運動紀念塔、3.1運動壁畫、義菴孫秉熙先生銅像、韓龍雲先生紀念碑等。
974.0M 2024-12-23
首爾特別市 鐘路區 紫霞門路 68-10
+82-504-0904-2414
下隱齋是位於首爾景福宮西側西村的獨棟韓屋寄宿,旨在追求電影和休憩。客房由有標準雙人床的臥室,廚房,電影廳和兩個洗手間組成。電影廳裏有Bose音響,投影機和螢幕。可移動的足浴器是額外的驚喜。在廚房裏也可以簡單烹飪。平日住宿2晚以上時住宿費優惠10%,住宿3晚以上時提供毛巾更換和清掃服務。離景福宮,三清洞等主要旅遊景點很近。
976.2M 2022-09-21
首爾特別市鐘路區栗谷路10街19
+82-2-3673-0323
位於嘉會洞北村韓屋村內的俞氏家庭為俞姓家族所住的韓屋,提供對於韓國生活文化和傳統有興趣的外國人,體驗傳統文化的機會。
982.2M 2024-06-19
首爾特別市中區世宗大路21街53
由朴贊一主廚經營的豬肉湯飯專賣店,特色在於使用黑豬臀肉與肩肉帶出風味。招牌餐點為豬肉湯飯,味道濃郁卻清澈不油膩,另供應白切豬肉與血腸等,正宗湯飯滋味與豐足湯汁吸引無數人們光顧。
986.0M 2016-10-21
首爾特別市中區武橋路24
+82-2-756-3249~50
牛骨湯之家結合極有嚼勁的手工麵條與香濃的牛胸肉高湯做出美味的牛骨湯麵,長時間熬煮韓牛牛胸肉,再切片而成的白切肉,令人食指大動。 口耳相傳的好滋味,從韓國到日本來的客人,接二連三前來品嚐,門庭若市。不只是湯麵,連同小菜也相當合大眾胃口,不容錯過。
988.1M 2024-10-24
首爾特別市鐘路區昌德宮街164
沿著安國洞現代集團總公司旁的路一路往北,就會抵達首爾中央高中的正門了。中央高中設立於1908年,原為畿湖地方(京畿道和黃海道南部、忠清道北部)的憂國之士們所設立的畿湖學校。1910年 9月與興士團(1913年獨立運動家安昌浩於美國舊金山創立的民族復興運動團體)所創立的隆熙學校合併。後來其他憂國之士們所設的湖南、嶠南、關東等學會,陷入了營運困難,1910年11月一同合併,改稱為中央學校。1915年金性洙(1891-1955,教育家兼政治家)接手了學校,1917年他將校舍遷到桂山山坡並新建了建築。本館等建築於12月竣工,當時的校舍為2層樓的紅磚建築。然而,1934年本館因火災被燒毀。之後於1935年6月,由設計了高麗大學本館和圖書館、朝鮮日報大樓的韓國近代建築家朴東鎮(1899-1980)重新設計並動工,新建的本館後來在1937年9月完工。
[中央高中本館] 史蹟 (1981.09.25 指定)
本館就建在正門的正前方,是石造水泥鋼筋造成的2層樓近代建築。本館呈左右對稱的H型,平面中央為中世紀哥德式城館風的4層塔,左右1樓為教務處,2樓為教室。
* 面積 - 2,409.9㎡
[中央高中西館] 史蹟 (1981年9月25號指定)
中央高中西館完工於1921年10月,是2層紅磚建築,沒有確切的設計者資訊。1934年燒毀的舊本館(現銅像處)為中心,左邊為東館,右邊為西館。西館是運用灰白色花崗岩與紅磚砌成的2層樓房,據說設計者為日本人中村與資平。建築平面為T字型,屋頂呈人字型,且斜面特別明顯。西館整棟建築都被用作教室,而這裡更是三一運動後,創設朝鮮青年軍、6•10萬歲運動、光州學生運動的起始點。
* 面積 - 595㎡
[中央高中東館] 史蹟 (1981年9月25號指定)
東館完工於1923年10月,亦為2層紅磚建築,建在1934年被燒毀的舊本館左邊,與西館相對。東館與西館一樣,皆未留下設計者與施工者之記錄,確切資訊已不可考。東館的建築結構及特徵與西館相似,是紅磚石板瓦的哥德式建築, 建築平面呈T字型, 屋頂則呈人字型,且斜面顯得格外突出。
* 面積 - 648㎡
* 所有者 – 學校法人高麗中央學院
988.9M 2025-03-17
首爾特別市鐘路區粟谷路99
仁政門為仁政殿的正門,建於太宗5年(1405年),後於壬辰倭亂時受損,於光海軍元年(1608年)重建。英祖20年(1744年)10月承政院火災時左右的行閣也一起燒毀,隔年3年再度重建。純祖3年(1803年)12月時宣政殿西行閣失火,使得仁政殿於次年12年再次重修,現在的仁政門就是當時留存的。由多包柱、歇山頂、平三門等技法中可看出朝鮮後期的建築特徵。日據時代的1910年,與周圍的建築進行了部分修改,現在外牆的前後雖然都有門,但是推斷原本只有中間柱間有門。現為三階石層為基底,並於上方立起圓柱,柱子上方栱包由昌枋與平枋相拼。梁柱頂端平柱部位則採用內二橫木、外二直木重疊的方式疊起,平柱的四個角則以雲彩的雕刻形狀塑形。宮門頂端為椽燈頂棚,屋檐為雙層屋檐,平柱靠近屋檐部份使用做丹青彩繪。仁政門左右行閣與仁政門的門扉在日據時代多改為日式風格。歷代的王多在這裡即位,包括孝宗、顯宗、肅宗、英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