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8
京畿道抱川市永北面Umulmok街203
平康植物園位於山井湖入口處,面積為10萬餘坪,展示韓國自生植物與全世界植物5000多種。包含聚集了東方最大規模的高山植物的岩石園在內,重現自然生態的溼地園、50多座蓮池與華麗花卉們組成的蓮池庭園、能觀察生長在深遂溪谷或森林深處苔蘚的苔蘚園、四季綠油油的草坪廣場等共12個主題園區,構築了這樣一座綜合植物園。不僅保存了稀有珍貴的植物,也作為建構新植物園文化的自然生態學習場所。
* 岩石園
佔地5,950m²、東方最大規模的岩石園,展示全世界高山植物和依附於岩石上的多肉植物(仙人掌)。這裡可以欣賞到包含韓國白頭山、漢拏山在內的高山植物,以及生長於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落磯山脈等世界各地的高山植物約1,000多種。僅生長於高地的高山植物通常矮小花美、極具魅力,但若將高山植物栽種於低矮地區時,發育狀況就會受到影響。平康植物園為了維持這一點,運用了特殊的栽培技術,使得岩石園內的土壤與岩石符合高山植物的生長環境,重現生態及展示具有韓國風情的岩石園。
* 野花園
應用生長於自然草地上的野生花環境所構成的園區,可觀察自然的變遷與四季各種不同的花朵。以韓國野生花為主,感受四季不同風情為其欣賞重點。
* 高層溼地
高層溼地屬於溼地型態中特殊地形的一種,韓國最早成功復原生態的地方。這裡重現了白頭山的高地蓮花,在生態保存與稀有植物研究的重要標本價值上皆有其重要意義。稀有植物有水芋、鷺蘭、羊鬍子草、朱蘭等。
* 高山濕園
利用高地溪流與週邊溼地的庭園,由S形的溪流、自然的蓮池、觀察平臺所組成。可觀察到鳶尾花類及雪櫻草、帕那色斯草、柳葉蘭等自生植物,以及世界各地的植物。
* 自生植物園
利用原本的松樹、橡樹森林,可觀察到各式各樣自生樹木與野生花的園區。展示從漢拏山到白頭山森林內生長的自生植物,達成保護目的的同時,並宣傳韓國自生植物的珍貴價值。
* 蕨菜園
依種類別展示不開花只利用孢子繁殖的蕨類植物,擁有韓國自生蕨類植物約330多種,其中以中北部地區生長的100多種為主。蕨類植物因其本身特性,在植物分類上很困難,因此研究尚未完成。除了現在紀錄的330多種外,目前還陸續發表新物種,並同時將發現的物種登記於稀有物種內。
* 白色花園
將植物園內綻放白色花朵的植物聚集在一起展示的地方,有白色杜鵑花、白色青蘭、白色鳶尾花等植物等,各種開花時期都能欣賞到一片白色花海。
* 溼地園
利用生態復原技術,重現各種自然溼地生態。透過蓮池與溪流,溼地、水生植物井而有序的排列,也活用作為水棲昆蟲與鳥類等棲息處。溼地中間的木頭步道為主要觀察動線,方便遊客觀覽溼地,是平康植物園的代表園區之一。
* 蓮池庭園
蓮花庭園是一處結合人工庭園與自然風景的地方,3,306m²面積內種植了50多種的蓮花,50多種的蓮花依品種別展示。蓮花、睡蓮及華利的花草類等,共同編織成一幅像是水彩畫的風景。
* 苔蘚園
重現自然生態熱帶雨林與深遂溪谷週邊的苔蘚環境,利用岩石建造溪谷,供給水份的同時達到造景的效果。展示苔蘚類與蕨類的綠色休憩空間。
* 萬病草園
可以作為治療萬種病症的萬病草為高山杜鵑化科植物之一,大部分生長於零下30℃的氣候裡。因耐暑性較差,一般認定在韓國難以栽種,經過5年間不斷的試驗栽培,現在已繁殖了400多種的萬病草。
* 草坪廣場
寬平的廣場上鋪上了綠草,坡度緩和的山坡上四季都是綠油油一片。佔地4,958m²(1,500餘坪)的寬廣廣場中心,種植了兩棵大大的茶條槭,讓草地廣場上有遮陽的地方,提供給遊客放鬆悠閒的安定感。
2020-03-18
京畿道坡州市炭縣面城洞里
+82-31-940-5806
烏頭山(119m)山頂上的烏頭山城,其名稱依照紀錄的不同稍有差異。《大東地志》內稱其為鳥頭城、《輿地圖書》內為烏頭山城、《世宗實錄地理志》與《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內則紀錄為烏鳥城。這座山城以漢江與臨津江交界處的烏頭山山頂為中心建造,長約620公尺,為百濟時代的馬鞍形山城。
四面陡峭,西邊為臨津江、南邊面朝漢江、東邊是農耕地,北邊則與山腳相連。山頂上到處都散佈著城牆用石材,可以看出從三國時代到朝鮮時代持續修築的痕跡。1990~1991年間發掘調查結果,出土的大部分為土器、白瓷、瓦片、鐵鏃等。此處為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地,雖然在建立統一瞭望臺後,已難以看出其原來的樣貌,但根據相關專家對於遺跡附近的實地考察結果,可確定臨津江與漢江交界的西邊內陸有高1~1.5m、長約30m、寬6~7m、完整保留下來的古城牆。
建築方式為基石上堆疊地臺石(5~15cm)後,內側為全部只填充石頭的後填充石形式。在大巖盤上採集石頭使用,而將其斷面作為城牆的型態是研究百濟時代城郭的重要遺跡。
從烏頭山城位置及山勢等周邊地形條件來看,有學者主張它就是廣開土大王陵碑、《三國史記》與《百濟本記》等紀錄中所提到的百濟北邊關彌城,金正浩的《大東地志》中則紀錄烏頭山城就是百濟的關彌城,是最近在學界引發不少關注的地方。
2020-07-14
慶尚北道漆谷郡架山面架山里
+82-54-979-6452
韓國國內唯一的3重城-架山山城及架山岩
位於架山上的架山山城是利用山谷建造而成的石城,建於朝鮮仁祖18年(1640)。架山因擁有七個山峰而別名七峰山,海拔901m的架山位在新羅時代五岳信仰中心的八公山山頂西邊約10km處。山頂有著被七座峰包圍的低矮平地,從這裡向四方延伸出7個山谷。經歷壬辰倭亂與丙子胡亂後, 朝鮮中期為戰略性防禦而花費100多年建造了山城。可以很清楚看到利用自然地形建造的山城早、後期建築技法,分為內、外、中城,為韓國國內唯一的3重城。城內過去有著漆谷都護府,以及客舍、人和館等官衙與軍官廳、軍器庫、堡壘、砲樓、將臺等。山頂的架山岩可容納百餘人,是非常適合吹著風欣賞大邱市全景的休憩好地方。
道詵掌握地脈的架山岩傳說
架山岩又被稱為架巖,四面都很陡峭聳立的岩石。上面約有80坪左右的寬廣平地,平地東邊有一個很大的洞窟。四方視野開闊的岩石上,往西南方看去就能將大邱廣域市全景盡收眼底。傳說統一新羅時代的高僧道詵為了掌握這裡的地脈,在岩石上的洞窟內埋藏了鐵製的牛與馬,但在朝鮮時代觀察使李命雄建造城時將其清除掉了。
[文化財資訊]
-架山山城
指定編號 : 史蹟第216號
指定年度 : 1974年3月26日
建築時代 : 朝鮮
規模 : 面積19萬4,436㎡、外城3,754步(數量單位,約合韓尺6尺)、中城602步、內城4,710步
2025-03-22
忠清南道扶餘郡扶餘邑渡口路60
+82-41-830-2880
擁有大王國之意的古德來國民旅遊區(古德來公園)
扶蘇山西邊山腳下的古德來是與白馬江相稱的名勝雕刻公園,也是眾多遊客前來的休憩空間。古德來渡口是百濟時代進出都城泗沘城的港口,現在則是航行於百馬江上遊覽船的碼頭,週邊有不少可以享用鄉村獨特風味飲食的餐廳。
1985年建造成為國民觀光地的古德來,有著傳承百濟雕刻技術的地方出身雕刻家作品30件,以及參加1999年國際現代雕刻研討會的韓國與外國雕刻家作品29件等,共59件的雕刻作品形成同時擁有傳統情趣與現代美感的公園。隨時開放給遊客遊覽,提供不少值得欣賞的景觀。這裡也是扶餘人們休息放鬆的地方,還有因"百馬江與水鳥爭鳴,一葉扁舟,搖著帆船獨自划去的船伕"而廣為人知的'白馬江月夜歌碑'豎立於此。
2022-09-15
江原道三陟市未老面永慶路273
永慶墓為朝鮮太祖的五代祖母、穆祖母親李氏的墳。高宗光武3年(1899)時同太祖5代祖墳濬慶墓一併修築,並建造了齋閣與碑閣。附近有茂密的松林、景觀秀麗,每年4月20日全州李氏都會在門中進行祭禮。濬慶墓位於距離此處4km遠的活耆里。
2019-09-21
江原道三陟市柯谷面豐谷An街17-18
+82-33-576-0394
* 沿著溪谷進行療癒之旅的三陟德豐溪谷村 *
德豐村是典型的山村,擁有許多奇岩怪石和乾淨的溪水,電視節目「兩天一夜」也曾來此錄製節目。第1龍沼、德豐溪谷、Yugeon岩等,都是這裡著名的看點。另外旅客也可以一家4口乘坐4人腳踏車,一邊欣賞風景,一邊享受天倫之樂。
[飲食] 烤溪魚、葛藤煎餅、馬鈴薯、玉米等
2022-09-08
江原道三陟市遠德邑臨院內街525-145
+82-33-574-2553
劍奉山海拔681.6m,有Jaeriang瀑布傾洩而下,與僧地谷、天峰、四金山、應峰山、六百山相連形成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壯觀山線,並成為MTB登山車愛好者挑戰的對象。山稜線上開滿了美麗的躑躅、紫苞鳶尾花、瓜子金、紫花地丁等花,劍奉山山頂往東看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南邊是尖細聳立的應峰山(998.5m),而西邊則有指向天際的四金山(1,092m)。另外,劍奉山距離臨院海水浴場車程僅需5~10分鐘距離,夏季時可將兩者結合為觀光路線。
從山頂往下15分鐘左右就會看到林道三岔路,這裡有手機基地台塔與保管防水建材的地方。山角處有東部地方山林管理廳設置的大理石林道地圖標示牌,沿著往下西基方向中間林道,尋找朝369.2m峰延伸下去的支稜線,離開林道進入左邊的森林小徑,右邊的溪谷有上西基與下西基村。
2019-07-06
江原道三陟市新基面大耳里
+82-33-541-9266
高1,071m的德項山位於江原道新基面與下長面間,東北方大耳里的幻仙窟與大耳窟一帶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第178號(三陟大耳里洞窟地帶)保護中。另外,洞窟附近也被指定為郡立公園暨國家重要民俗資料第221~223號。
2020-07-02
江原道三陟市水路夫人街333
+82-33-570-4616
異斯夫公園是傳承新羅將軍異斯夫開拓精神的家庭型主題公園。園內能近距離欣賞東海岸的美麗風景,還有能讓家人、朋友、戀人們徜徉在充滿童心的世界的滑水場,夜間則可欣賞到回憶的名畫與浪漫夜景。
2022-12-23
大邱廣域市東區不老洞
* 三國時代古墳群,不老洞古墳公園 *
琴湖江流經的東區不老洞一帶的小山坡上,有200多座古墳。高麗太祖王建與後百濟甄萱展開激戰,於東藪戰鬥(又名公山戰鬥)敗走,不老洞為王建兵敗逃亡所到之處,敗軍抵達時,成年人都已避難逃走,只留下年幼的孩子們,因而使此地得名「不老洞」。這些古墳推測形成於三國時代,因而被指定為史蹟。日據時代就曾對古墳群進行考古調查,當時由於這裡的行政區隸屬慶尚北道達城郡解顏面,因而被稱為解顏面古墳群。這些形成於三國時代的古墳群,據推測是當時治理此地的土著勢力的集合墓地。
* 不老洞古墳群的文物 *
不老洞古墳群分布於不老洞與立石洞的丘陵,1938年11月在立石洞發現了2座古墳並展開調查,並將之稱為解顏面古墳群。1963年12月與次年1月,慶北大學博物館主持了兩次不老洞2座古墳的考古調查,使這些古墳與立石洞的古墳一同被合稱為大邱不老洞古墳群。古墳封土直徑約在1∼28m、高4∼7m左右。整體而言,不老洞古墳群位在丘陵地,封土內部像積石塚一般由割石所構成,且石房特別細長等特點,都與鳩巖洞及內唐洞古墳群十分相似,因而可推測為同一系列的古墳,推定整體修築時期大約在5∼6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