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 - 韓國旅遊信息

高福自然公園(고복자연공원)

高福自然公園(고복자연공원)

2021-03-11

世宗特別自治市燕西面高福里
+82-44-300-4216

* 水庫、公園、美食一應俱全的高福自然公園 *
高福自然公園的前身為高福水庫,水庫面積為77萬㎡,是一座大型的農業用水庫,作用為農作物提供灌溉用水。水庫中棲息著鯽魚、鯉魚、鯰魚等豐富魚種。每逢週末,來自全國各地的釣魚愛好者們便會聚集於此。
公園的整體面積為184萬㎡,內含五峰山自然森林、洞窟(龍窟)、寺院(神興寺)、戶外雕像展示場等,附近村莊主要栽培葡萄、桃子、梨等果園。

* 高福自然公園的各種景觀 *
公園旁設有廣場,是梨花女大美術學院-姜泰成(音譯)教授所設立的戶外雕像公園,讓來訪的訪客不只可以欣賞風景,還可以欣賞藝術雕像等。尤其是在戶外泳池開放的夏季,遊客總是絡繹不絕。在公園中央的民樂亭俯視園景,令人驚艷。而櫻花盛開的高福自然公園更是美的如詩如畫。
高福自然公園附近設有專門料理韓方鴨和辣鯰魚湯的美食餐廳,美味可口,逛累了不妨坐下來品嘗一番吧。

陽化里銀杏樹(양화리 은행나무)

陽化里銀杏樹(양화리 은행나무)

2014-12-21

世宗特別自治市南面陽化里

陽化里村莊前有兩株銀杏樹,其為高麗末期歸鄉的典書林蘭秀所種植,並取名為鴨腳。林蘭秀在李成桂稱王之後,因不願再為官職,於是歸鄉定居,並在種植了一對銀杏樹後,終日釣魚消磨日子,直至某一年,林蘭秀將銀杏樹賣給了日本人。而據說正當日本人要將銀杏樹砍斷之時,銀杏樹便發出「嗚」的悲鳴,最終使得日本人無法下手,銀杏樹也得以保存下來。

雲住山城(운주산성)

雲住山城(운주산성)

2022-12-22

世宗特別自治市全東面青松里 山90

雲住山城又名高山山城,是百濟時代的遺址,坐落於橫跨全東面美谷里、青松里與全義面東橋里、新亭里邊界的雲住山(海拔459.7m)。山城西側下方有京釜線高速鐵路行經。雲住山城的城郭長3,210m、寬2m、高2~8m,配合著盆地型的山勢和秀麗的風光形成一片美麗的風景。整座山城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地形,圍繞著山修建而成。其北邊和東邊的城牆各沿著稜線往西邊與南邊建築,故雲住山城為東北高、西南低的走向。西門、南門、北門的遺址雖已確認,但由於崩塌已久,無法得知詳細的地形和結構情況。

山城內留有城門與建築、水井等遺址,頂端則保留著當年祈雨祭的祭壇遺址。另外,城內有百濟時代的陶片和瓦片出土,亦發現了高麗和朝鮮時代的陶片和瓦片。山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是研究古代山城建築的重要史料。西元660年百濟滅亡後,發生了以豐王、福信和道琛將軍為首的百濟復興運動,雲住山城就是最後救國抗爭的根據地。雲住山登山路入口的高山寺,會在每年的農曆9月8日左右的週六,即百濟滅亡之日時舉行高山祭,以告慰百濟滅亡時的義慈王、復興期的豐王、為百濟復興運動而死的亡靈。

合湖書院(합호서원)

合湖書院(합호서원)

2022-09-19

世宗特別自治市燕東面元合江1街262-6

合湖書院是供奉高麗末期性理學研究先驅─安珦(西元1243∼1306年)肖像畫之處。曾於1984年5月17日被列為忠清南道文化財資料第41號,2012年被除名,又於同年的12月31日被列為文化財資料第2號。書院最早名為安子別廟,由安珦的第15代孫安景信、安景仁、安景精等人建於西元1716年(肅宗42年),落成後每年定期於陰曆3月3日與9月9日舉辦祭祀,直到朝鮮時代高宗時因興宣大院君的書院撤廢令被拆除為止。而後安氏後代另建合湖祠舉行春秋祭享,1949年取得全國218個鄉校的同意,設立合湖書院,為正面3間、側面2間,屋頂呈懸山頂的瓦屋建築。目前在燕岐儒林會主持下,定期於每年陰曆9月12日祭祀。
安珦出身順興(今 慶尚北道榮州順興面),號晦軒,諡文成公。西元1260年(高麗元宗元年)文科及第,被任命為校書郎,1270年三別抄之亂時隨朝廷遷都江華島,而後成為監察御史。1286年(忠烈王12年)依王命出使元朝大都,首度見到《朱子全書》,將全本抄寫後帶回高麗。而後投入性理學研究,對高麗末期儒學的振興做出卓越貢獻。

碑岩寺(世宗)(비암사(세종))

碑岩寺(世宗)(비암사(세종))

2020-05-12

世宗特別自治市全義面碑岩寺街137

* 具有兩千年的歷史古剎──碑岩寺 *
碑岩寺位於離京釜線全義站南方10公里處,因為沒有詳細記錄,所以無法得知碑岩寺正確的建造年代。而根據傳說,其是在2000多年前中國漢宣帝所創建的三韓古剎,但也有專家從碑嚴寺的極樂寶殿和三層石塔來推斷它是高麗中期時建立的寺院。碑岩寺極樂寶殿的製作手法十分巧妙華麗,並曾於孝宗8年(1657年)時重修。

極樂殿前有一座高約3公尺的高麗時代的三層石塔,其因原在其上的四面群像而相當聞名。在四面群像上的「癸酉銘全氏阿彌陀佛三尊石像」被登記為國寶106號,「己丑銘阿彌陀如來諸佛菩薩石像」和「彌勒菩薩半迦石像」則分別被指定為國寶367號和368號,現保存於國立中央博物館。

柑城里白鷺棲息地(감성리 백로서식지)

2022-08-12

世宗特別自治市錦南面柑城街45-13

*可以一次見到5,000隻白鷺的柑城里白鷺棲息地*
柑城里位於大田儒城區往燕歧的國道途中,並有面積約1萬平的野生白鷺棲息地。錦南面的白鷺棲息地從朝鮮時代形成至今,除白鷺外還有蒼鷺、黃鷺等珍貴鳥類,最多時可以同時觀看到5千多隻。白鷺數量多時表示的是豐年,數量少時表示是凶年。另外,因白鷺遷徙的時間點為4到5月,故此地觀賞白鷺最佳時節是4到5月。

金伊城(금이성)

2020-03-17

世宗特別自治市全東面松城里山86
+82-44-300-3444

* 被稱為鐵甕城的山城,金伊山城 *
金伊山城建造在位於全義面正北方30里處的金城山(海拔高度424公尺)山頂上,往下看北邊是全義、天安方面,南邊是錦江一帶。其建造形式是典型的百濟山城,山頂上還有部分統一新羅初期樣式的城牆,而從。金伊山城的城牆週長約714m,利用陡峭的地形建造得非常堅固,故又名鐵城或金城,《三國史紀》裡的「金峴城」就是指金伊城。

* 金伊山城的構造和出土文物 *
金伊山城東部已經坍塌破損的相當嚴重,西城牆和北城牆的保存狀態也很差,只剩南部城牆保存還算完好。憑藉著遺留的城牆,西門,北門和東門的門址尚可以確認,而南門門址雖也已大體確認,但被崩塌的石材所掩埋。

另外,山城西北端的眺望樓上出土了部分陶器片,山城中心建築物內亦有瓦片出土。陶器片為醬缸,碗和鉢等硬質、軟質陶器的殘缺碎片;瓦片上則有褐灰色的魚骨紋。

淸眼寺(청안사)

2025-01-06

世宗特別自治市全義面細谷村街128-23
+82-44-867-3407

* 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清眼寺 *
淸眼寺位於錦城山、鵲城山和國賜峰等山坡圍繞着的山中,距離細谷村東邊約150公尺處。其創建於大韓帝國光武四年(1900),離現在的成佛寺往下50公尺處的斜坡的寺廟舊址曾經出土過朝鮮時代中期的瓦塊和白瓷塊,可見當時很可能存在寺廟。同時,這裡也被推測為百濟末期創建的北穴寺,亦即屬於碑岩寺的庵堂。

淸眼寺原名叫成佛寺,2001年3月由清賢和尚新任主持後,於2002年改名為現稱的淸眼寺,是屬於大韓佛教曹溪宗的寺院。已修建法堂(2004年)和山神閣(2005年),並於2006年進行佛寺的丹青工程。

前往寺院的路口有滿目青翠的小松樹林,給人明亮清新的感覺,而其周圍則是典型的農村景象,眼前滿佈著水田。另外,在村子的左右兩旁有著橡樹群落,經常可以看到松鼠等野生動物。

蓮花寺(世宗)(연화사(세종))

2022-09-27

世宗特別自治市燕西面蓮花寺街28-1

* 由阿彌陀佛的傳說而來的蓮花寺 *
蓮花寺位於鳥致院邑西邊約2公里處,寺院整體背倚丘陵,面朝西方,周邊有大片種植桃樹與梨樹的果園。蓮花寺於1988年被指定為傳統寺院。其在1987年修建了保護閣後,又在1999年修建了五層石塔和石燈。寺院整體由無量壽殿、三聖閣、寮舍齋所構成。法堂規模為正面3間、側面2間,內部中央供奉了釋迦牟尼佛像,右側為戊寅銘佛碑像,左側為七尊佛碑像。此外還奉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幀畫、觀音幀畫、地藏幀畫、神眾幀畫等。在三聖閣中則有七星幀畫、獨聖幀畫、山神幀畫。蓮花寺現在的位置與古代寺院舊址無關,但原有瓦葺法堂一棟,從中發現被指定為寶物的戊寅銘佛碑像附臺座後,得到文化財管理局的支援,改良成傳統韓式的瓦屋。戊寅銘佛碑像附臺座為長方形的石碑,側面呈上窄下寬的梯形模樣,被專家推測為統一新羅時代的作品。此外,寺內也供奉了被指定為寶物的七尊石佛像,這尊佛像與碑岩寺石像、正安面石像被視為奠定古代美術版圖的作品。相傳目前的蓮花寺創建者洪文燮(音譯)就因為夢境預示而挖出了戊寅銘佛碑像、七尊佛碑像兩尊石佛,為供奉石佛才建了寺院。

* 蓮花寺的創建傳說 *
蓮花寺的創建時間已不可考,但有關於其創建由來的傳說。在朝鮮時代末期,在進行參禪修行的修行僧們被動員參與國家的建設工程,但由於沒有能提供給僧人安心休息、修道的寺院,僧人們便只好到處在外留宿。直到僧人們到雲住山進行阿彌陀百日祈禱,向阿彌陀佛祈願能有修道之處,在百日祈禱結束的那一天,佛祖在夢中指點了蓮花寺的創建人挖掘某個地方,在那底下挖出了阿彌陀佛像、戊寅銘佛碑像附臺座(寶物)與七尊石佛像(寶物)。而供奉這些佛像與修行之地,就成了今日的蓮花寺。

黃龍寺(世宗)(황룡사(세종))

2021-01-29

世宗特別自治市燕東面黃牛峙街22-17
+82-44-864-7000

* 黃喜的後代所創建的黃龍寺 *
黃龍寺是屬於韓國佛教太古宗的寺廟,雖對於其創立的起源並無正確的考究,但有一說為朝鮮中期黃喜(1363~1462年)為避免黨爭下鄉,而他的子孫們為了祈福太平盛世和家族的繁榮而創建願剎(祈願用的寺院),後來修成寺院。即使在《新增東過與地勝覽》、《與地圖書》等資料中也找不到關於黃龍寺的相關記載。黃喜的子孫們世世代代管理此願剎,直至後來家族逐漸衰落,願堂遂成為了廢墟。而現存的寺廟是近代才重建,據說是1935年黃喜的子孫震虛賢明和尚重創觀音殿和山神閣、尞舍,從而開始繁榮起來。但現今這些建築物也已消失。在震虛和尚以後,是由現存的法印和尚於1985年重創寺廟並延續直今。現今的寺院裡有大雄殿、觀音殿、三聖閣和梵鐘樓等殿閣,大雄殿前新建了三層石塔和三世佛,而在寺院裡最久的遺物則是三世佛旁邊的大約100年以前建成的觀音菩薩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