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6
慶尚北道慶州市拜洞
+82-54-779-6100
慶州拜洞三陵是新羅第8代阿達羅王、第53代神德王、第54代景明王的陵墓,因三個陵墓集中在同一處,而被合稱三陵。
第一座王陵為新羅第8代阿達羅王(在位期間154~184)之墓,阿達羅王曾在百濟入侵抓走百姓時,出動軍隊並御駕親征,令百濟大為懼怕決定議和,並釋放俘虜們。古代的日本(倭國)也曾在阿達羅王任內派使臣前往新羅。陵墓規模為底圍58公尺,高5.4公尺,直徑18公尺。
第二座王陵為第53代君主神德王(在位期間 912~917,本名朴景暉)之墓,因前任君主孝恭王在沒有子嗣的狀態下辭世,百姓們便擁戴身為第49代憲康王女婿的神德王繼位。其在位期間曾受到甄萱(後百濟君主)和弓裔(泰封國君主)的入侵,並奮力抵抗敵軍。王陵的底圍為61公尺,高5.8公尺,直徑18公尺。神德王的陵墓曾兩次遭盜,1953年和1963年進行內部調查後,發現其陵墓為以碎石堆疊起來的橫穴式石室,與一般普遍認為是新羅墓葬形式代表的積石塚不同,可見經過統一新羅時期後,新羅的墓葬形式曾受北方高句麗古墳的影響。
第三座王陵為第54代君主景明王(在位期間917~927,朴昇英)之墓,景明王是神德王的兒子,曾與高麗太祖王建並肩作戰擊退了攻擊大耶城的甄萱。在位期間曾試圖與中國後唐建立外交關係卻功敗垂成。王陵的底圍為50公尺,高4.5公尺,直徑16公尺。
2025-05-15
慶尚北道慶州市校村街39-2
擁有重要民俗文化遺產「慶州崔氏古宅」,還能品嚐到重要無形文化遺產「慶州校洞法酒」的慶州校村,是慶州市所建設的韓屋村,也是能進行教育與體驗的景點。這裡過去是當地望族崔氏的聚居地,崔氏富過12代,且9代培育出進士,傳承了祖先崔富者之精神。特別的是,崔富者宅留有如同家訓一般的六條原則,分別為「不當進士以上之官,不積聚萬石以上之財,厚待過客,凶年不買田,嫁入崔家之兒媳三年著粗布衣,不讓方圓百里有挨餓之人」,令人不禁思考什麼是真正的貴族義務。這裡相傳是與元曉大師誕下薛聰的新羅瑤石公主曾居住過的瑤石宮所在地,附近還有流傳了新羅始祖朴赫居世誕生傳說的雞林,以及奈勿王陵、慶州鄉校、金庾信將軍故居的財買井等景點。
2024-02-27
慶尚北道慶州市普佛路230
位於慶州吐含山山腳下,集結40多座韓國傳統草房與瓦房的民俗工藝村,由身懷傳統藝術與工藝技術的工匠們聚在這裡生產、銷售陶瓷、木材、寶石、韓服與石工藝等作品,並提供製作體驗。在村內的新羅歷史科學館可參觀新羅時代文物,鄰近普門觀光園區、佛國寺、石窟庵等景點。
2025-01-03
慶尚北道慶州市南山1街17
新羅第21代炤知王於西元488年元宵節出巡時,烏鴉與老鼠來到他的身邊,突然老鼠張口說:「請跟著這隻烏鴉走吧」,因此炤知王便命將帥隨烏鴉而去,然而卻在東南山羊皮村的蓮池旁追丟了。這時,蓮池正中央突然出現了一名穿著草衣、拿著信封的老人,他對將帥說:「請把這封信轉交給君王」後便再次消失了。炤知王接過信封,上頭寫著「若打開信封,將有兩人死,若不開,將有一人死」,看到這幾個字的大臣認為兩個人指的是平民,一個人指的卻是君王,便建議炤知王打開來看看。炤知王聽從大臣的建議,將信封打開來看後,裡頭寫著「射琴匣(即向玄琴匣射箭之意)」。回到宮殿的炤知王便朝豎立在王妃寢室中的琴匣射出了箭,後來查看,才發現裡頭竟然躲著在王宮裡負責供佛的僧侶,這才揭開僧侶與王妃共謀陷害炤知王的詭計。之後,王妃被處了死刑,炤知王則因老人所給的信而得救。
由於這座蓮池因是出現了書信的地方,因而被稱為書出池,炤知王10年為新羅正式承認佛教的40年前,新羅納祇王時代,墨湖子傳教失敗,炤知王時代,阿道僧人亦面臨失敗,直到法興王15年異次頓的殉教才讓新羅正式承認佛教。當時的新羅貴族以民俗信仰為主,尤其是信奉祖先的信念強大,使得佛教無法輕易打進。書出池的傳說則讓人看見在傳統民俗信仰中,當全新的佛教文化傳入時所遭遇的糾葛。
* 水量 7,021㎡
2023-01-10
全羅南道莞島郡甫吉面芙黃里57
朝鮮中期文臣兼詩人的孤山尹善道(1587~1671),於丙子胡亂時聽聞君王投降的消息,難忍鬱憤而決 意離開本土,前往濟州島。卻在途經甫吉島時,為此地自然風光所感動,而避居於此。
甫吉島為尹善道自仁祖15年(1637)51歲起,13年間磨練心志與文筆,創作出《漁父四時詞》與其他優秀的詩歌文學之處,他為島上岩石與山峰所題的名字,仍妥善保留至今。
整座園林有尹善道自樂書齋對面的小溪引水挖出蓮池,建成的「曲水堂」,以及於曲水堂對面山腹上開鑿而成的「洞天石室」,還有位於溪谷東北方的「洗然亭」,為尹善道在此讀書、遊船,與自然為友之處。
因此甫吉島可謂處處流露東洋的自然觀念與性理學思想,將自然美景與人工造景完美融合,使人能與自然合為一體,並感歎尹善道之慧眼的名勝古跡。
2019-01-01
全羅南道莞島郡莞島邑張保臯大路330
+82-61-550-6964
位於全羅南道莞島郡莞島邑郡內里的莞島塔,至頂端尖塔為止高達76m,整體建築共有地上2層與觀景樓層。1樓由特產展示場、照相專區、休憩空間等所構成,2樓則有影像長椅、照相專區、莞島代表人物介紹區等。夜間則有景觀照明與雷射燈光秀,錯過可惜。
2021-05-10
江原道春川市西面申崇謙路272-21
+82-33-250-3076
高麗開國功臣壯節公申崇謙將軍墓申崇謙與裴玄慶、洪儒、朴智謙等人合力擊退弓裔,立下建立高麗的豐功偉業。在大邱八公山戰役中,當太祖遭甄萱的軍隊包圍時,更曾換穿太祖服飾並假扮太祖後奮戰身亡。相傳敵軍以為戰死的申崇謙即是太祖而割下其頭顱,為此太祖悲傷不已,便以黃金製成其頭顱後舉辦葬禮。申崇謙墓的獨特之處在於三座封墳,這據說是太祖擔心黃金頭顱遭竊而採取的對策。就風水地理學來看,墓園所在位置為寶地中的寶地,周邊松木茂密,可清楚俯瞰春川市區。墓園周圍設有墓碑、祠堂與神道碑,墓園以申壯節公墓園之名列為江原道紀念物第21號,詳細描述八公山戰役及申崇謙事蹟的神道碑也已被指定為江原道有形文化財第155號。
2022-10-20
慶尚北道慶州市陽北面祇林路101-5
慶州骨窟庵磨崖如來坐像,位於祇林寺山谷的骨窟庵高處岩壁,是利用天然洞窟打造出的12個石窟中最上方的磨崖佛像。朝鮮時代謙齋鄭敾繪製的〈骨窟石窟〉所描繪的木造前室,目前僅剩下岩石上的痕跡。從高聳而立的頭頂髮髻、輪廓深邃的臉龐、細長的眼睛、小嘴、窄長的鼻子等外觀可一窺比過去更加具體化的如來形象。相較於立體的臉龐,佛像的身軀較為扁平,肩膀呈水平且十分寬闊,但脖子與胸口上方已損壞。衣服皺摺呈現規則平行狀,腋下有表示手臂與身體曲線的V字型線條。岩壁上刻畫的光背可透過刻畫蓮花紋的頭光背與佛像周圍的火焰紋路見其痕跡。扁平的身軀與狀似階梯式的衣服皺摺、腋下V字型的曲線等,因與西元867年打造的鷲棲寺毘盧遮那佛坐像(寶物)外型相似,因此被推估為刻於統一新羅後期。
2020-04-21
慶尚北道慶州市日精路186
聖德大王神鐘是現今韓國流傳下來最大的鐘,高3.75公尺,底寬2.27公尺,厚11~25公分,重量於1997年經國立慶州博物館精密測算過後確定為18.9噸。這個鐘是新羅景德王為了讓世人稱頌其父聖德王的功績而製造,但沒能如期完成,最後是在其子惠恭王任內的西元771年完工,並被稱為聖德大王神鐘。又因一開始鐘被懸掛在奉德寺,也被稱為奉德寺鐘。另外,傳說當時為了造鐘將小孩投入熔爐鍛造,所以此鐘敲擊時常發出類似小孩哭聲的「emilre」聲,因此也被稱為emilre鐘。(後被證實只是謠傳)
在鐘的最上方有個協助發聲的音筒,這是韓國銅鐘才有的特殊構造。鐘的吊環──龍鈕是由龍頭的模樣刻製而成。在鐘的主體上,上下各有兩個環狀帶,帶上刻有花的紋路。而鐘的上部有四個方型區,裡頭各浮刻有九朵蓮花。在鐘的中部,共有兩個飛天仙女像,敲擊的部位─撞座設計為蓮花的模樣,另外還有兩處刻著此鐘的來歷。鐘的下延有幾處菱角,這種特別的設計成為聖德大王神鐘的特色。聖德大王神鐘是統一新羅經過各種淬煉,藝術達到全盛期時所製的鐘,其華麗的紋路及雕刻法足以代表整個時代。此外,保留在鐘體上1000多字的銘文,不論書寫的句子或雕刻手法都相當出色。神鐘歷經一千三百多年未被損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文化財,今後也將更小心地保存。
2021-04-02
全羅南道莞島郡郡外面清海鎮北路88號街156
+82-61-550-1544
於1991年4月開園,位於全羅南道莞島郡郡外面的「莞島樹木園」,是韓國唯一的亞熱帶(暖帶)樹木園。此處不僅展示地方特別樹種,亦依樹種特性,將韓國國內與國外樹種作展示。